_0
_1
_2

   近日,有位CBA俱乐部老总致电我,分享了他对我那篇“国家队病了CBA要吃药”的一些看法,并从CBA从业者的视角系统分享了自己关于CBA如何服务国家队建设的一些体会和感悟。我把他这一个多小时的通话概括总结为八点建议:

  1、建议CBA的竞赛制度全面和FIBA接轨,比赛时长压缩至40分钟。

  该老总认为,和NBA等国外职业联赛首要目标是确保投资人赚钱、娱乐大众不同的是,现阶段的CBA首要目标还是服务国家队、为国家队输送人才,这个定位没问题,这就是中国特色,CBA投资人都有这种大局意识。既然CBA的首要目标就是要确保国家队取得优异成绩,那CBA联赛的竞赛规则何不全面向国际篮联看齐?CBA比赛时常应该浓缩为40分钟,裁判的吹罚尺寸、球员的犯规次数等规定都应该和FIBA接轨。该老总坚信,CBA的比赛时常如果浓缩至40分钟,那么CBA的比赛强度肯定比现在要更强,球员的比赛专注度也会更高。

  2、男篮世界杯败北确实凸显出CBA比赛质量差的问题,但如果单纯想靠改变外援规则来提升CBA比赛质量和CBA本土球员的竞争压力,比如从现行的4节4人次改为4节6人次,属于痴人做梦。

  CBA这么多年什么外援规则都尝试过,连四节八人次+三外援政策都打过,但实际效果如何大家都有目共睹。外援四节八人次时,本土球员会进一步沦为外援的配角和战术的看客,外援在场上二打二成为常态。反倒是WCBA最近三年没有外援,反而国家队成绩越来越好,这从另一个角度也能说明一个本质问题:中国球员能否成材,跟有没有外援没有直接关系,关键还在于中国球员球员自身是否真的是人才。

  如果非要从外援角度来倒逼CBA球员提升球技,那不如彻底放开外援限制,就像NBA发展联盟一样,球队不限制外援人数,同时上五个外援都没问题。如果真的彻底放开外援限制,那CBA投资人会最开心,因为这不仅能倒逼中国本土球员提升自己来换取出场时间,而且当充分竞争后所有球员的薪水也会进一步下降,NBA发展联盟的很多球员年薪不超过十万美金。但如果全面放开外援限制,联赛绝大部分球员都是外援,那还是中国人的CBA吗?中国球迷答应吗?中国篮协自己答应吗?外援制度是否需要调整、如何调整,需要科学调研和慎重评估,不能乱拍脑袋。

  三、中国男篮兵败世界杯,固然有球员能力不足的问题,但球员竞赛态度不端正不积极的问题也不容回避,这暴露了中国篮协近年来放松了对球员思想教育的问题。

  归根结底,就是篮协和国家队对球员的思想教育工作没有做到位,这一代的球员没有建立起正确的国家荣誉观。中国篮协总想靠在CBA事情上给球员特事特办来讨好球员、换取球员为国征战的回报,这恰恰是错误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篮协如果总是为球员打破原则、特事特办,长此以往,球员在为国效力时只会想办法谋求更多特殊待遇。为国征战是需要发自内心的,是不能讲条件的,篮协要重新加强对国家队员意志品质的教育。同样的,俱乐部也应该明白,单靠砸钱培养不出来球员的忠诚度,只会让球员为了更多的钱而随时反目成仇。职业联赛、高薪和忠诚度这三点能够做到合理共存。

  四、在人才培养方面,CBA联赛要找准定位,不仅是为国输送人才,而且也要为海外顶级联赛输送人才。国家队想要崛起,单靠折腾CBA短期内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还是需要安排更多的人才前往海外顶级联赛去历练。

  纵观这届世界杯成绩优异的球队,其实很多国家队的篮球联赛发展质量还不如CBA,甚至有些国家都没有职业篮球联赛,他们的业余联赛基础待遇和保障条件远不如CBA。但为什么他们的球员能打出好成绩?原因就在于这些国家的球员普遍都有在海外顶级联赛效力的经历。

  中国篮协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和海外联赛积极建立人才交流机制和俱乐部对抗机制,加强CBA球员和海外顶级联赛的交流频次。当然,CBA完全可以进一步降低薪水,倒逼那些有天赋的球员主动走出去,去到海外打拼历练。目前CBA的顶薪降至税前600万,这种标准的薪水不是太低了,挫伤了球员打球的积极性,反而是太高了,让球员丧失了进取心。

  目前,CBA俱乐部不仅给球员发放合同规定的薪资,而且还承担他们的日常食宿和医疗、训练成本,外加发放训练津贴和比赛奖金,以致于让他们没有不费吹灰之力就拿到很多海外顶级球员都拿不到的高薪,进而导致球员不思进取。而且CBA目前对俱乐部的薪水抽查次数还是太少,容易被个别俱乐部钻空子,给球员违规发放额外的薪水。

  五、当前CBA球员缺乏竞争压力的原因在于CBA三级梯队建设选材面太窄,不能培养出更多的高质量人才来推动CBA形成合理的淘汰机制,而CBA选材面太窄的原因则在于中国篮协盲目迷信体教融合,造成自身职能的缺位。

  近年来体教融合政策获得大力倡导,描绘的蓝图令人心动,但在具体执行层面却不达预期。越来越多的好苗子选择读名校,但问题是大学普遍缺乏优秀的教练和训练资源,以致于大批好苗子们在涨球阶段被耽误,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与此同时,CBA青年梯队在选材时的选材面却越来越窄,很难像以前一样招募到好苗子,青年梯队选材的资源短缺现象日益突出。正是因为CBA青年梯队可供选择的好苗子越来越少,所以导致大家都得哄着个别的好苗子,从一开始就承诺不菲的待遇,日常训练也不敢从严要求,球员从青年队时代就练得不够。长此以往,CBA人才质量逐渐下滑难以逆转。

  显然,目前中国篮球正处于旧有人才培养模式瓦解、体教融合新模式尚未成型的转轨阵痛期。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篮协应主动作为,而不能等靠要。体教融合目前主要是人家教育部门在主导,中国篮协应该想办法帮助CBA俱乐部主动融入体教融合模式,在转型期继续做好CBA青年梯队的建设,帮助CBA青年梯队扩大选材面。体教融合未必要让所有篮球好苗子一股脑都去读清华、北大这类名校,目前CBA青年梯队球员也不是整日只一味练球,这些梯队球员不少都在北体大、上体这些体育院校读书,体育大学同样也是体教融合的一部分,而且在体育学院读书能够让这些篮球好苗子享受到更好的训练资源,提升成材率。

  体育好苗子未必一定都要削尖脑袋往清北名校挤,清北名校也没有足够多的体育训练资源来培养顶级体育明星,即便是美国NCAA的那些篮球豪门往往也并非是学术名校,哈佛自1953年以来也就出过林书豪这么一位NBA球员。所以,中国篮协在推动体教融合方面完全可以出面和教育部门协调,既要让好苗子得到不错的教育资源又能在该涨球的时候快速获得上升空间,系统塑造符合中国自身发展现状的体教融合之路,不要眼睁睁看着大批好苗子白白荒废。

  六、中国篮协可以考虑筹建篮协杯这类各类球队均可报名的统一赛事,以篮协杯为抓手,全国一盘棋,优胜劣汰,倒逼所有篮球俱乐部加大青年队培养投资力度。

  目前CBA俱乐部在青年梯队建设方面呈现出两极分化局面,一部分俱乐部努力投资青训,而另一部分俱乐部则没有耐心等待青训这个漫长的成材周期,干脆到处砸钱,挖现成的好苗子,同时还砸钱高价抢优质外援。长此以往,劣币将驱逐良币,未来愿意花钱扎扎实实投资做青训的俱乐部只会越来越少。

  目前国内的青年赛事其实并不算少,教育系统的、体育系统的、社会企业组织的、篮协各类U系列的……五花八门遍地皆是,但高质量的几乎没有。如果能组建篮协杯这样的赛事,在CBA休赛期让各家俱乐部以全华班的名义来参加,重点是安排年轻球员参赛,那么,这不仅能让CBA各俱乐部更加重视本土人才培养,而且还能调动NBL俱乐部、业余篮球俱乐部、CUBA球队的积极性,给他们一个和CBA俱乐部正面对决的舞台,让更多篮球人才看到上升的渠道。无形中,国家队的选材面也会扩大不少。

  七、中国男篮未来四年没有世界大赛可参加固然很狼狈,2024奥运会已经确定缺席,2028年奥运会大概率也参加不了,如果能把这种痛定思痛的窗口期用于卧薪尝胆,做一个长期规划然后踏实执行,也未尝不是件好事。

  在中国男篮兵败世界杯后,各界目前都希望中国篮协能够召开一个座谈会广泛听取各方的意见,CBA各家俱乐部也希望篮协能够围绕CBA未来如何深化改革来进行深入调研。很多CBA从业者都希望向篮协领导面陈自己的从业思考,但却没有这个机会。

  CBA如何改革、中国男篮如何提升,不是单靠领导一拍脑袋说一句外援四节六人次就能解决的,需要各方集思广益,拿出一个系统的改革方案来科学落实,避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如果总把外援制度当成CBA改革的治病良药,那是变相在把问题简单化,错把战术当战略。

  但就目前来看,中国男篮忙于备战杭州亚运会无暇多顾。而如果亚运会夺冠,如今中国篮球这种反思心态大概率会被亚运会夺冠的喜悦氛围所冲淡,届时恐怕更没有人愿意反思和系统总结了。建议中国篮协和CBA公司,做任何决策,都不要单靠领导个人喜好和随意拍脑袋,而是深入基层做好调研工作、充分讨论、凝聚行业共识,最终再下结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八、中国篮球的人才培养是个系统工程,篮球裁判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中国篮球裁判不仅缺席了东京奥运会还缺席了本届世界杯,连续两次世界大赛中国裁判竟无一人入选,这说明中国篮球裁判的问题比中国男篮球员的问题更严重,中国裁判的执裁理念和技术已经远远落后于他们的国际同行。归根结底在于,中国篮协近年来在裁判从业资质考核方面过于宽松,宽进严出,导致裁判们不思进取,不钻研业务。应该重新加强裁判队伍的管理力度,特别是形成完善的资质考试机制和淘汰机制。